专访|水利部长江委:当前流域来水明显偏枯,已提前备足抗旱“储备水”

频道:热点 日期: 浏览:1

我国已进入洪涝灾害风险最高、防御形势最为严峻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但长江流域当前的降雨来水却呈现明显偏枯的态势。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此前发布通报称,与通常年份防汛压力大不同,今年长江流域“七下八上”呈现出“旱涝交织,旱重于涝”的特点,防汛形势总体可控,但抗旱保供压力山大。

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的“汛期反枯”,发生流域性严重枯水。

长江流域当前的水情如何?汛期反枯是否呈趋势性特征?流域内的供水是否有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长江委水文局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副主任李玉荣、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抗旱与减灾处二级调研员陈新国分别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期反枯时有发生,但这更多反映了降水在年际间的波动加剧,历史上也出现过,目前尚不能研判长江流域汛期出现旱情呈趋势性特征。

专家指出,当前长江中下游及“两湖”水位在持续下降,但长江上游水库群已维持约120亿立方米的抗旱“储备水”,与中游水库群所蓄水量联合调度,可基本保障流域供水安全。

以下为采访全文:

长江流域降雨来水已呈现明显偏枯态势

澎湃新闻:根据预测,今年“七下八上”关键期内长江流域降水总体偏少。请问长江流域是否会出现2022年汛期反枯现象?

李玉荣: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的“汛期反枯”,发生流域性严重枯水。6~8月及9~10月流域降水量均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3成;7~10月流域上中下游来水同枯,总体偏少近5成,其中8月来水还原后的枯水频率超百年一遇。

2025年进入主汛期以来(6月1日至7月17日),长江流域累计降水量245毫米,相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1成多;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近2成,其中7月以来偏少2成多;此外,7月18日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水位较历史同期均值偏低3-4m,中下游河湖槽蓄水量也显著偏少。总体而言,当前流域降雨来水已呈现明显偏枯的态势。

根据预测“七下八上”期间,长江流域降水偏少,上游及中下游均偏少,偏少区主要位于长江上游东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以北地区,流域偏枯形势仍将持续,预计2025年枯水程度总体轻于2022年。同时,当前正处于台风活跃期,环流形势调整频繁,洋面台风活跃,可能造成台风影响区域局部地区出现极端暴雨洪水。

气候变化降水年际间波动加剧

澎湃新闻:网上出现“雨带北移”的说法,相对应,汛期长江流域出现旱情是否呈趋势性特征?

李玉荣:近年来,华北、东北等地出现破纪录暴雨(如河南郑州“7·20”、海河“23·7”暴雨洪水),而传统多雨的长江流域在汛期出现汛期反枯的现象(如2022年流域性严重枯水),引发了“雨带北移”的公众讨论。

但当前气象观测和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东部主雨带的平均位置并未发生显著的系统性北移,降水格局依然遵循东亚季风活动的基本规律,即随着副热带高压的阶段性北抬,每年4-5月为我国华南前汛期,6-7月为长江中下游梅雨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雨带移动到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即雨带从南向北移动,是每年都发生的正常季节性变化。

受气候周期性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期反枯时有发生,但长江干旱和北方暴雨的极端事件,更多反映了降水在年际间的波动加剧,历史上也出现过,并未改变我国主雨带长期平均位置和移动路径的基本规律。后期还需长期的观测及分析研究,目前尚不能研判长江流域汛期出现旱情呈趋势性特征。

当前长江中下游沿江及两湖地区城乡供水和灌溉取水保障

澎湃新闻:长江中下游及“两湖”水位如果持续下降,预计哪些区域生产生活用水可能出现短缺?如何预防和保障?

陈新国:长江中下游“出梅”后受降雨偏少影响,长江中下游及“两湖”水位在持续下降。依据2022年抗旱经验,我们研究确定了长江中下游主要控制站旱警水位,当水位低于旱警水位时,长江中下游干流沿线及两湖地区城市用水会受到影响。

目前,长江中下游主要控制站沙市、莲花塘、汉口、九江、大通站水位虽然较历史同期均值偏低,但较旱警水位仍高约6-8米,当前长江中下游沿江及两湖地区城乡供水和灌溉取水可以得到保障。

后期,长江委将坚持旱涝同防同治,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按照中下游及“两湖”水位持续下降至极枯水平的最不利的情况考虑,做足“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提前谋划储备抗旱水源,确保流域供水安全。

一是密切监视关注流域雨情、水情、墒情、农情、旱情、咸情变化,滚动更新中长期趋势预测,实时会商研判流域丰枯发展态势。二是精准对接城乡供水、灌溉取水等需求,提前预判可能发生干旱的区域和时间,做好枯水预报预警,预备应急抗旱措施,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三是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洪水资源化利用,会同各地联合调度流域水库群贮备足够的抗旱应急水量,适时开展抗旱保供水补水调度。四是指导相关地区提前谋划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开展抗旱节水宣传和节水器具推广使用。

长江口短期内发生咸潮上溯风险极低

澎湃新闻:长江口是否将会出现咸潮上溯问题?如何预防或者是否已经做好应对方案?

陈新国:长江口咸潮上溯与长江干流径流量、潮汐、风应力、河口形态和水下地形等因素息息相关,一般发生在冬春枯水季节的11月至次年4月,但一些特殊年份长江口咸潮入侵时间会有所提前。一般而言,只有当大通站流量低于15000立方米每秒,且台风影响较为活跃时,才会发生咸潮入侵并影响供水安全的问题。

目前长江干流下游大通站流量超过30000立方米每秒,短期内发生咸潮上溯风险极低。后期,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提前做好应对工作。

近年来,长江委在应对长江口咸潮上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每年进入枯水期前,指导上海市根据预测情况编制长江口咸潮入侵应对方案,并加强长江中下游水位流量和长江口咸情监测预报,根据大通站流量和长江口咸情预测情况及时提醒上海市做好青草沙等水源水库蓄水保水工作,上海市已逐步完善多水源互补供水体系,应急情况下还可及时切换至长江以外的备用水源供水,保证居民生活用水。

水库群联合调度可基本保障流域供水安全

澎湃新闻:根据长江委发布的信息,计划于7月中旬末,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维持约120亿立方米的抗旱“储备水”,适时开展抗旱保供水补水调度。请问120亿立方米“储备水”是什么概念?在极端干旱的情况下供水是否足够?

陈新国:根据预测,长江流域7、8月降水总体偏少,长江委按照2025年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运行计划相关规定,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7月中旬调度上游水库群预留抗旱水量储备约120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80—90亿立方米,金沙江中游梯级近10亿立方米,金沙江下游梯级约20亿立方米,岷江、嘉陵江、乌江梯级水库也预留一定抗旱水量储备。

2022年,长江流域发生流域性严重枯水,7月~10月累计降雨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2022年8-10月长江流域开展了2次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和1次压咸潮应急补水,控制性水库群累计补水约102亿立方米,其中长江上游水库群补水约56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沿江生活、生产、灌溉、生态等用水需求。

目前,长江上游水库群汛限水位以上储备水量约120亿立方米,与中游水库群所蓄水量联合调度,可基本保障流域供水安全。下一步,长江委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坚持旱涝同防同治,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储备抗旱水量,做好洪水资源利用,全力保障流域供水安全。